中國食品網(wǎng)

素食文化:傳承不力后繼乏人 老北京素食或成記憶

   2013-10-11 北京晨報15026
核心提示:老北京的素食傳統(tǒng)原本是悠久文化的組成部分。(圖片來源:資料圖)   中國素食源遠流長,春秋已濫觴,古人祭祀時為表達尊重,
 

老北京的素食傳統(tǒng)原本是悠久文化的組成部分。(圖片來源:資料圖)  

中國素食源遠流長,春秋已濫觴,古人祭祀時為表達尊重,非素食不可。以后佛教傳入中國,更極大的推動了素食的發(fā)展。到唐代,宮廷素菜已達相當(dāng)高的水準(zhǔn)。然而,當(dāng)時平民飲食水平不高,主食之外,幾無副食。

五代期間,幽州等地被北方少數(shù)民族長期占據(jù),宋王朝屢圖恢復(fù),始終未能成功,數(shù)百年的對峙,使得老北京與中原的生活方式產(chǎn)生差異,契丹、金時期,北京人生活方式近于北方游牧民族,以肉為主要副食,蔬菜較少。而此時所謂中原以及南方已普遍以蔬菜為副食。

北京人大規(guī)模食用蔬菜,始于明代,特別是大白菜引入,成了冬季的當(dāng)家菜。明中后期,玉米被廣泛引種,它成熟快,收割后離冬季尚有幾十天,恰好能種一茬白菜。種植白菜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勞動生產(chǎn)率,給農(nóng)民帶來更多收益,故很快推廣開來。為保存白菜,北京人開始制作酸菜。不過,明代的酸菜是先將白菜曬干,再加鹽腌制,滋味略差。到清代,水漬法漸成主流,成品與今天食用的酸菜已無二致。

老北京很注重吃素,民國后期,北京有1萬家餐館,其中700家專門提供素食,占全部餐飲業(yè)的7%。如此高的普及率,原因有三:一是與宗教信仰相關(guān),即使是沒宗教信仰的普通人,每年祭祀祖先、許愿上香期間,他們也只吃素食;二是人們養(yǎng)生保健意識強;三是肉食太貴,素食滋味幾可亂真,相對便宜,自然成為首選。

老北京素食分宮廷素食、寺院素食和民間素食三種。從做法上分,也是三種,即卷貨、鹵貨和炸貨。卷貨是用油皮包餡燒制而成,以香菇等為主,滋味悠長;鹵貨以面筋等為主,重視口感;炸貨則需過油,用來模仿肉菜,幾可亂真。

老北京素菜綜合全國各派之長,在全盛時期,宮廷的“素局”能制200多種美味,以后“全素劉”傳承其技藝,更是蜚聲海內(nèi)。

今天,北京專營素菜的飯館所剩無幾,傳統(tǒng)技藝傳承不力后繼乏人。(圖片來源:資料圖)

然而,傳統(tǒng)北京素菜脫胎于魯菜,對基本功要求很高,制作繁復(fù),用料講究,有的菜光處理備料就需一周,這使其很難放下身段,原汁原味地走入尋常百姓家。在今天,隨著“人造肉”的普及,化學(xué)合成香料已能仿造各種肉菜的味道,且成本極低,在它們的沖擊下,北京素菜生存空間正不斷被壓縮,加上傳統(tǒng)文化傳承不力,今天,北京專營素菜的飯館所剩無幾,傳統(tǒng)技藝后繼乏人。

如何保護好老北京素菜,這是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。

 
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
 
更多>同類素食
推薦圖文
推薦素食
點擊排行
網(wǎng)站首頁  |  關(guān)于我們  |  新手幫助  |  信息發(fā)布規(guī)則  |  版權(quán)隱私  |  服務(wù)條款  |  聯(lián)系我們  |  網(wǎng)站地圖  |  排名推廣  |  廣告服務(wù)  |  積分換禮  |  RSS訂閱  |  違規(guī)舉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