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在我的邏輯世界中,我把素食主義升華到一個更高境界:“健康+環(huán)保+合天理”。——田松(圖片來源:52CH)
我吃素基于以下三方面:首先我認為吃素,身體營養(yǎng)不存在問題;其二,一開始我以為人類是雜食動物,所以吃肉是天性,但后來發(fā)現(xiàn)絕大多數(shù)靈長類動物都吃素,也就是說,從生物體征上看,人類不應該吃那么多肉。在我的邏輯世界中,我把素食主義升華到一個更高境界:“健康+環(huán)保+合天理”。
工業(yè)化養(yǎng)殖的化學合成物品
現(xiàn)在工業(yè)化飼養(yǎng)的雞,可能一輩子都沒見過陽光,這就不會很健康。人類為了多吃點肉,就完全漠視動物作為一個生命體的存在。工業(yè)化養(yǎng)殖下的動物都是此種命運,不合天理。場主們?yōu)榱耸找孀畲蠡?,于是就提高投入產出比,而動物們如果不舒服、不愉快,就會生病,生病可能致死,這會給所有者造成損失,于是場主就想辦法不讓其死,給其打抗生素;為了讓肉賣得更好,給其打瘦肉精;為了讓其長得快,給其吃激素、添加劑等,這是一個完成產品的過程。我將工業(yè)化養(yǎng)殖中產出的肉稱之為工業(yè)肉,不是真正的肉,而是肉的拙劣仿制品,由抗生素、瘦肉精、激素和添加劑等構成的化學合成物品,只不過在其制造過程中,由一個生物狀態(tài)的豬(牛羊等)參與制作了,但“豬”們不是主角,完全是一個被加工的材料。
食物是什么?是人和自然的中介
事實上,以前我們一年吃一次肉,你吃的是真肉;而如今你每天吃的卻是假肉,工業(yè)化給你的是一種替代性滿足。但人們一直認識不到此點,所謂“科學就是好”,科學養(yǎng)豬一定比農民傳統(tǒng)養(yǎng)豬更好,各種飼料添加劑,作為先進科技成果在推廣。
拿牛奶來說,現(xiàn)在到處是牛奶的廣告,其實真實面目是資本驅動。你有牛奶有利于身體健康的科學依據,我這還有牛奶不利于身體健康的科學依據。所以在我看來這個所謂的科學依據并不可信,所以我越過之,用歷史依據來考慮問題。漢民族在歷史上就沒有喝奶的習慣,如今我們大規(guī)模頻繁地接觸牛奶這一事實很可怕。伯克利分校的邁克爾·波倫說,食物是什么?是人和自然的中介,當你的食品發(fā)生了變化,意味著你和環(huán)境的關系發(fā)生了變化,正所謂“水土不服”,也就是說接觸一種新食品是件危險的事,而非值得歡呼,只有現(xiàn)代人才什么都敢干。
如果牛奶對人的健康真的很重要的話,那就意味著漢民族長期以來確實不健康,而“東亞病夫”這個口號就應該成立,這很荒謬。由此可見,牛奶對漢民族來說不是個必要之物,當你把一個不必要的東西論證成一個必要之物時,后面隱含著資本的陰謀。而在此,我想強調的是,今天出事的是三聚氰氨,下一個出事的將是合法的添加劑。
食肉并不必要
在《曹劌論戰(zhàn)》中,其鄉(xiāng)人曰:“肉食者謀之,又何間焉?”劌曰:“肉食者鄙,未能遠謀。”
由此可推論出,食肉其實是一種達官貴人的身份象征,而其中祭司居多,因為吃肉是祭祀的職業(yè),為什么這么說呢?人類在大自然中很渺小,對大自然甚至很多動物都抵抗不了,于是就需要從強大的東西處獲取保護,而神靈就是其中一種,強大者在人類想象中如猛虎、熊豹都是肉食動物,而祭司作為通靈者自然需要吃肉以示上達神靈。追根溯源,吃肉是一種文化象征,而不是生理需求,就像我們幾個朋友喝酒一般,也是一種文化。舉個很簡單的例子,在東北每家每戶不能平白無故地吃雞,只在過年過節(jié)來客人,生病時才會吃肉,而這些都是祭司活動的一部分。
素食主義對環(huán)保究竟能起多大作用,不好說,素食后你自己覺得合天理了,你淡近人事,擁有向善之心,表達的是一個態(tài)度,只是一個文化象征。素食主義是我對整體工業(yè)文明理論批判的一部分,所以我這完全不是宗教意義上,也不是出于健康考慮,我試圖回到一種傳統(tǒng)狀態(tài)中去,我自稱為“知行合一”,理論指導行為。有人問我,“你怎么能堅持5年不吃肉?”我說,“這不需要堅持,就像你怎么沒有10年不吃沙子一樣,因為沙子是石頭。”